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法案最终文本于5月16日发布,CBAM在公告后第二日即告生效。
CBAM是全球首个“碳进口税”,其实施意味着非欧盟国家生产商未来想在欧盟销售商品,必须为二氧化碳排放付费。这一计划将于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行,并于2026年到2034年之间分阶段实施。至此,欧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
根据法案,CBAM将于2023年10月1日生效,但直到2025年底之前均属于过渡期。这期间,我国企业向欧盟出口产品时,需要报告产品碳排放信息,但无需缴费。过渡期结束后,从2026年1月1日起则需要支付碳关税,且价格与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挂钩。
CBAM涉及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氢气以及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商必须支付生产国支付的碳价格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碳配额价格之间的差价。目前,CBAM法案共涉及六个行业,但欧盟碳市场涉及的行业有28个。作为欧盟碳市场的补充,CBAM机制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
相关行业可能面临的影响
欧盟CBAM通过后,可预测国内钢铁、铝、电力等高碳行业对欧出口成本上升,形成绿色贸易壁垒,由此或将开启全球气候贸易规则新时代。从短期来看,2022年中国大陆对欧盟出口中涉及CBAM覆盖行业总额约200亿欧元,仅占对欧盟出口总额的3.2%,规模处于可控范围,且距正式起征尚有一定过渡期,但仍需关注CBAM可能延伸至相应行业下游,对出口造成较大损失。
CBAM实施后中国市场受到最大影响的行业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原材料及加工行业,但是由于这些产品实际支付碳排放价格的计算方法尚未明确,CBAM实施以后,每年需要向欧盟支付的碳关税,目前无法准确预估。基于已出台的CBAM规则,以钢铁为例,考虑我国每年出口到欧盟的钢材产品量(如2022年出口到欧盟的钢材量是389万吨)、出口到欧盟的钢材产品总金额(如2022年是64.4亿美元)、欧盟碳市场的碳价等进行初步估算,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成本将增加4%-6%左右,大概每年需要向欧盟支付碳关税2亿美元—4亿美元。
碳关税实施后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
- 欧盟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后,中国出口企业可能面临额外的成本压力,进而降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碳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或将遭受不小的考验。
- 碳关税可以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并提高能源效率。为了避免碳关税的成本,中国企业可能会加大对清洁技术和低碳创新的投资,以提高生产过程的环保性。这可能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
- 虽然碳关税覆盖下的行业即将面对多种难题,但中国市场巨大,具有潜力,对碳关税的实施可能促使国内企业增加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这可能导致国内市场上的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碳关税的实施可能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减排的意识,并促使政府采取更多的环境政策措施。这可能包括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以及鼓励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发展。这些政策有助于推动中国向更可持续和低碳的经济模式转变。
其他国家的相关案例
除了欧盟,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碳关税政策。加拿大在2019年宣布了实施"碳汇税"计划,通过对高碳产品征收税收并奖励低碳产品,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该政策正在逐步推出,并计划扩大到其他行业和领域。
亚洲国家中日本也在推进碳关税政策。日本政府于2021年公布了名为"碳中和社会推进计划"的计划,并提出了具体的碳关税方案。计划在2026年前对进口商品征收碳税,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和措施。
这些国家的碳关税政策表明,全球范围内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日益增加,国家和地区正在采取措施来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和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些政策的实施可能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推动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果您有兴趣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并将业务流程数字化,但不确定从哪里开始,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的专家团队可以为您提供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所需的指导和支持。